第三道坎:
旧衣回收初起步 监督机制待建立
“他们是一群热心公益的小伙子,他们愿意为其中成色比较新的衣物消毒后送给有需要的人,成色较差的,他们进行分拣后卖给岛外的环保企业,用于生产不接触人体的物品,赚的钱除了公司支出外用于公益。”符策伦说,他们决定合作建起旧衣物回收利用体系。
“旧衣捐赠——反哺公益”,谢在骅和符策伦的想法一致:建立起长效机制,打通了旧衣回收与再利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用良性的发展把旧衣物利用起来。
他们清楚,并不是所有旧衣物都适合捐给他人穿。“不适合的旧衣物送到乡下,就相当于把城市的垃圾运到乡村,同样造成污染。”谢在骅说,比如“威马逊” 后,一些市民捐来比受捐者穿的还烂的衣服,甚至一些内衣裤。“必须让受捐赠的人感觉到一种尊严,这便需要对衣物进行挑选和处理。”谢在骅说,不能进行再穿 着的,可以交由一些环保企业生产不贴身的物品或者燃烧处理。
需要长远考虑的还有,一个公益性企业的监督机制完善程度将影响到今后的发展。去年4月,海口一个旧衣物回收黑窝点的被查处,便打击了民众售卖旧衣物 的热情。符策伦也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目前而言,这家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如果收不到一定的量,他们会因亏损而活不下去。”符策伦记 得,谢在骅曾跟他表示过很难坚持下去了,“我鼓励他们坚持,等量大了,这个监督机制会建立起来。”据悉,目前“环太?城市英雄”回收量还很小,仅仅够维持 企业自身生存。符策伦表示,等该企业运行稳定了,龙华区团委会征集捐赠者,由捐赠者代表和区团委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对该企业的盈利情况和公益 投入情况进行了解。“目前,我们签订了协议,由他们自行进行汇报,公开数据。”符策伦说。
建立激励机制 把回收桶设到小区
但一场“威马逊”台风让更多市民认识了他们,也坚定了他们做“城市英雄”的决心。他们一共前往灾区三次,将募捐来的衣物中的13000件成色较新的经消毒后送到灾区群众的手中。“前面两次,台风刚过,他们的衣服都湿了,他们需要衣服。”李瀚说。
7月20日,在文昌翁田镇明月村,一位中年妇女收到谢在骅递过去的衣物和食物时,突然抱着谢在骅哭起来。这位90后小伙被震住了,他双手搂紧那位中年妇女,湿了眼眶。谢在骅说,这一幕,坚定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决心。
6月,一位山西90后大学生刘进武通过网络认识了谢在骅和他的伙伴,不远万里,一毕业便奔赴海口。这位全身都是动力的小伙子,为这个团队打了新的“鸡血”。他们的团队已发展到了6个人,都是大学生。他们希望用知识为回收行业带来环保新风。
上述捐献衣物的李同学和梁女士都获得了由“城市英雄”送出的一张绿色联盟的卡,凭着这张卡,她们能到加入这个绿色联盟的商店进行折扣消费。
这是谢在骅效法美国“救世军”组织想出来的激励机制。“我们希望效法‘救世军’,把回收点设到小区里。”他们发出了邀请:如有市民想联系“城市英雄”进行捐赠,可拨打回收热线进行联系。
旧衣物回收在美国
据媒体报道,在美国,尚可循环利用的旧衣服的一个最大的去处就是遍布全美各地的非政府慈善组织。美国家庭的信箱里时常会出现一些折叠的塑料袋,里面还 附上一份说明,告知收件人可以将尚可使用的旧衣服整理好之后放在塑料袋里,然后给这个机构打电话约好时间,对方就会上门来取。
人们在捐赠物品的同时可以得到一个捐助证明,在每年报税的时候可以获得减免。而“好意”、“救世军”这样的慈善企业则把捐赠的物品,包括衣服在内,拿到公司下属的门店去出售,并用这些钱来帮助残疾人及社会弱势群体,给他们提供就业培训,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等。